红白理事会“理”出新风尚
移风易俗,树立新风。过去,溧水区九塘村红白事大操大办,互相攀比,村民不堪重负。
该村自2月20日成立红白理事会以来,婚丧嫁娶的操办都按章执行,刹住了攀比之风,村民们反映负担轻了,邻里之间人情味更浓了,也更和睦了。
新现象:成立“红白理事会”,自觉倡导文明新风
溧水九塘村是由原九塘、前村、亭山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来,地域广阔,人口众多。全村地域面积18平方公里,辖18个自然村,共有农户1395户,总人口4559人。
一位村民说,虽然离城里较远,这里婚丧嫁娶一点不比城里差,有浓浓的宴请习俗。早些年,村民攀比操办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,一些人为了所谓的“脸面”,不惜举债办酒席,规模越来越大。
“不能让这股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蔓延。”溧水区九塘村党总支书记薛元明说,要让村民既不感觉丢“面子”,又改变农村不健康消费的风气,只有移风易俗。而促成这一变化的正是该村的红白理事会。
在成立红白理事会之前,该村村干部走村访户,对村民宣传文明、健康、科学的消费方式,提倡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,破除婚丧嫁娶中铺张浪费旧习,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。
今年2月20日,通过村民选举,九塘村委会成立红白理事会,明确理事会的职责任务、服务项目、纪律要求;明确红白事操办规模、宴席标准、设宴桌数等。理事会由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中有威望的成员组织,让他们出面协调。
王本明,今年61岁,九塘村红白理事会会长,原来在该村担任村委主任,在村里威望极高。
王本明介绍,红白理事会主要是在全村倡导丧事简办、婚事新办等工作。像白事办理,他们提出了“八取消八提倡”,具体为取消披麻戴孝,提倡黑纱白花;取消摆祭赏钱,提倡节俭吊唁;取消各类扎彩,提倡节俭祭祀;取消节后酬劳,提倡理事从廉;取消办长丧,提倡一天丧;取消吹鼓手,提倡放哀乐;取消摆宴席,提倡大锅菜;取消石木棺,提倡生态葬。
新变化:有了红白理事会,给村民减了负
红白理事会成立后,村里哪家有喜事或丧事要办,王本明等人都要上门说服他们办事从简。
王本明介绍,3月1日,九塘村后村自然村88周岁的秦小英老人去世,红白理事会协助其四个儿子办理了老人家的丧事,预估了亲人人数,确定了丧葬费用,避免了铺张浪费。不仅如此,还由红白理事会出面确定标准,不仅少花冤枉钱,还不失面子。
老人的儿子说,母亲过世后,村里出面协调了很多事情,丧事办得很顺利,老人走得很“风光”,帮他们省了不少钱。
同样的,3月3日,九塘村周家庄89周岁的宋正英老人去世,家人原本为其预备了棺材。红白理事会副会长袁东上门做思想工作,最终她的四个儿子同意把老人葬入公墓,并主动将预备的棺材烧掉。
“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,村里婚丧嫁娶基本上不会再大操大办了。”王本明说。
婚事办得喜庆热闹、丧事办得庄重节俭,人情面子都有了,经济负担也轻了,如今在九塘村,提及红白理事会,当地村民交口称赞。
新举措:移风易俗纳入《村规民约》,乡风更文明
在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的同时,该村还修订了《村规民约》,明确把移风易俗写入其中,包括:“遵守《村规民约》,自觉抵制打牌赌博风和大操大办风,严格执行婚丧嫁娶操办规定。其中,婚事、丧事开支原则上控制在《村规民约》规定的支出范围内。丧事不撒纸钱、不扰民”、“严格遵守《江苏省殡葬管理条例》,骨灰进公墓或骨灰堂,并积极参与节地生态葬”等。
薛元明介绍,粗略估算,通过“红白理事会”的服务和《村规民约》的约束,现在九塘村老百姓办个“事”,至少能节约上万元。村民负担轻了,大家的人情味反而更浓了,邻里更和睦了。
目前,溧水区在石湫街道的九塘、社东,白马街道的朱家边开展红白理事会试点。据悉,作为“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”,该区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红白理事会,实现全覆盖。
溧水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在今后的工作中, 红白理事会将充分发挥在婚丧嫁娶中的作用,解决在婚丧嫁娶中遇到的困难,理事会成员也会带头示范,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,狠刹在婚丧事务中的不正之风,在全区形成“移风易俗、文明节俭”新风尚。
黄隽 马道军